伴隨著“倒金字塔”“空巢”式家庭以及高齡失能老人數量的快速增長,社會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據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2016年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已經達到8.1%,而世界平均水平約為7.0%,我國的老年人口所占總人口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據估計,到202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將達到11.92%。人口老齡化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傳統的家庭式養老和機構式養老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需求,通過借鑒國外養老經驗和對我國養老模式的積極探索,居家養老應成為我國主要養老模式,所占比率應達90%。
居家智能養老備受關注
居家養老與家庭養老之間有不少交集,但兩者的含義卻并非一樣。居家養老不同于家庭養老簡單的“回到家庭中去”,而是讓多數老人居住在他們各自的家庭,由社會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多種養老服務,幫他們安享幸福晚年。居家養老是社會發展到了一個更高層面的養老方式。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和科技的不斷發展,
居家智能養老成為了時代新寵。現在國內外開始出現了專業提供高端智能養老服務的機構,有點甚至在電商平臺上線運營,他們一般都是利用
智能養老系統,提供
居家智能養老服務,諸如利用
移動APP、穿戴智能監測手環、智能跌倒報警器等各種智能硬件產品,建立智能化、信息化
居家養老網絡系統,提供助餐、助潔、助急、助醫、護理等多樣化的居家養老服務,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捷和實惠,大大減少老人在家出現意外情況!
智能養老方案
當前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所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內容還相對有限。多、小、散、亂依然是居家養老服務行業的主要業態,大部分機構專業化程度不高,服務能力相對低下,缺少具有品牌的企業或機構。家居養老服務機構想要擺脫這一困境,在行業內樹立品牌就必須要不斷升級
居家養老管理系統,與政府部門合作,與周邊醫療機構、養老院、家政服務公司等機構合作開展“醫、護、養”一體化服務,建立
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依托政府的幫扶和利好的政策進行有效推廣和發展。
首先,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可通過養老管理系統對區域內老人信息進行收集、分析、管理,給每個老人家里安裝“一鍵通”呼叫系統,老人有需要就只需按一個鍵,就能接通企業養老服務網絡中心的服務臺。“我想打掃衛生”、“我要理發”、“我家下水道堵住了”……居家老人可以像“點菜”一樣選擇自己需要的服務項目,信息發送到周邊相關的家政服務公司,很短時間內就能“有求必應”,讓高齡、失能、多病的老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各種生活服務。
其次,老年人的醫療服務也是居家養老服務不可忽視的的重要部分。據衛生部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傷殘率是全部人口傷殘率的3.6倍。老年人患病具有患病率高、慢性病患者多、多病共存、并發癥多、病情變化迅速、長期失能多等特點,老年人看病就醫的三大難是:站不住、擠不動、等不及。這就要求養老服務機構與社區醫院、三甲醫院等醫療機構搭建綠色通道,通過醫生工作站和護士工作站,安排醫生護士上門看診或遠程會診,利用遠程監測信息平臺獲取老人各種體征數據,使用EMR管理系統和體檢管理系統分析得出評估結果,構建老人電子健康檔案,制定干預方案和家屬的指導方案。在緊急情況下,老人可以通過呼叫系統在最短時間內通知醫院和子女。
最后,居家養老服務除了提供生活和醫療服務外,也要定期提供心理疏導服務。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心理會變得愈發敏感、易變,尤其是遭受病痛或家庭變故后,即使是原先和藹友善的老人,也可能變得焦躁、易怒,甚至容易情緒失控。如果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不能及時得到疏導,后果也是不可想象的。養老機構與服務更加專業化的養老院合作,可以利用心理評估系統,統計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狀況,給出最新醫囑和心理干預方案,如果有必要則聘用健康顧問,或者進入養老院進行監控看護。通過養老信息平臺,發布老年人室外活動方案,如:歌唱比賽、跳舞比賽、毛筆字比賽等,豐富老年人日常生活。
相對于其他養老方式而言,居家智能養老利國利民,政府既可以減少資金投入,老年人也不用脫離家人、親友和社會生活。居家智能養老機構需要不斷升級自身管理系統,推出更多人性化服務項目,讓居家老年人享受高大上的專業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