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在線購買養老服務、智能腕表緊急呼救、“空中醫院”遠程醫療診斷服務……近年來,這樣的智慧養老模式正加速走進河南社區。河南民政部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河南全省已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74個,服務入網老人達403萬人。
“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銀發浪潮”滾滾而來,安放老人們的夕陽人生,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考題。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一些地方采取了封閉式管理,對于一些居家老年人來說,加劇了生活的不便。而此間,“互聯網+養老”智慧養老模式的優勢進一步凸顯。
在河南省洛陽市,“醫養結合智慧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批量建成投入使用。據介紹,疫情期間,服務中心開展的“互聯網+照護服務”“互聯網+代購配送”“互聯網+移動醫療”等養老服務,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采購生活急需品,進行防疫知識宣傳和感情陪伴,很好地解決了獨居、高齡、特困老年人的生活問題。
“這種模式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的‘互聯互通’和‘戰略同盟’,15分鐘養老服務圈正逐步形成。”洛陽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互聯網+養老”服務線上操作日益簡化,線下資源不斷整合,附加值服務不斷增加,正在養老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人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其中包括日常的生活照料和患病時的醫療護理服務,以及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作為人口大省的河南,老年人口數量也遙遙領先,并且每年新增老年人數量十分龐大,養老問題迫切需要得到解決。
因此,河南各地一直探索“互聯網+養老”智慧養老模式建設。2011年,為加快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構建網絡、創新智慧養老服務模式,河南開始推進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截至目前,河南已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74個,服務入網老人達403萬人。
然而,就河南目前的“互聯網+養老”智慧養老模式來說,雖然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但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供給不足、醫護人員專業水平較低、運營不完善等短板需要補齊。
更值得關注的是,記者調查發現,由于老年人對于新興事物不易接受、學習意愿不強等特點,導致在這種智慧養老模式的實踐過程中,出現參與程度不高的現象。
河南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河南已安排了3000萬元獎補資金,將在全省選擇一批智慧養老試點,啟動一批“互聯網+養老”項目,不斷提高行業智能化監管水平和服務智能化水平,加快智慧養老應用試點示范和服務平臺建設工作。
有專家認為,“互聯網+養老”智慧養老模式的出現,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服務的方式,可以滿足老年群體多元化、差異性的養老需求,提高各層次養老機構的養老服務能力,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