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播出的《焦點訪談》節目聚焦銀發經濟。其中介紹了,“嵌入式”養老機構、共享輪椅、科技賦能等多種形式的創新業態。約7萬億元規模的金色產業為駛入快車道下了大功夫。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在節目中說:“未來這10年,每年都有2000多萬人進入到老年階段,他可能受教育程度更高、自評健康狀況更好、對互聯網使用非常熟練,同時對外界康養資源非常需要,抓住這些機遇、開發潛能,就會使銀發經濟有比較大的發展!
專業養老服務機構走進社區
《焦點訪談》介紹,成都從2018年開始探索推行嵌入式養老服務。嵌入式養老服務,即將社會專業養老機構的服務引入社區,提供助餐、日間照料、醫療護理等服務。把老年人要去專業機構才能享受到的服務,靈活嵌入到社區和居家環境中,打造一個家門口的養老院。
比如,成都金牛區營門口街道為社區老人打造了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從2023年開始,街道對轄區內老年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調研,對他們的各類需求進行梳理,形成詳細數據,并據此選擇合適的第三方養老機構進行合作。
在助餐服務方面,一些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他們可以在社區食堂購買飯菜,由社區志愿者提供送餐服務,不需要付配送費。此外,社區內的一些老人平時要幫兒女照看孩子,社區食堂就會為他們提供兒童餐和兒童看護服務,讓老年人可以踏實地吃頓飯。
公開資料顯示,“9073”是中國式養老呈現的格局,也就是約90%的老人居家養老,7%左右依托社區支持養老,還有3%的老人選擇機構養老。
因此,“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成為多地的熱門產業。比如,近年來,作為天津市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區的河西區不斷完善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網絡,通過改建、擴建的方式,打造“區、街、居”三級居家養老服務載體,按照適宜老年人步行距離的700米服務半徑,劃定“養老服務布局圖”。目前河西區14個街道設立46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形成覆蓋全區60歲以上戶籍人口超20萬人的“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為老年人群提供助餐、居家生活、文體休閑、康復理療等生活服務。
為了增加機構的盈利能力,做到可持續發展,社區養老機構探索了更加靈活的經營模式!督裹c訪談》報道,養老機構不只對老年人提供服務,而是面向社會開放,拓寬了經營范圍。比如,在社區食堂同樣的三菜一湯,因為有國家補貼,老年人可以享受10元的用餐價格,其他人為15元。另外,食堂還能提供一些單獨訂制的、不同價位的餐飲服務。在非用餐時間,食堂還作為茶室、咖啡廳對外開放,挖掘更多的盈利點
杜鵬表示,嵌入式服務也是把社會養老資源、老年人的產品和服務,向老年人的身邊、周邊聚集。我們在提供更加精準服務的過程中,在實現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的過程中,在滿足老年人需要的同時,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潛力。
共享輪椅等創新理念出現
《焦點訪談》中報道了蘇州一家科技公司開發的一款共享輪椅,創始人成慶華借鑒了共享單車的理念,將輪椅進行了共享化改造,使用了更結實耐用的材質,設置了方便快捷的使用程序,并利用大數據,在全國多個城市進行網點建設。
據介紹,租一臺輪椅一天10元,在醫院場景租賃可以免費使用兩個小時,這樣既給臨時輪椅用戶帶來了方便,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以成慶華公司目前投放輪椅的使用情況來看,一臺輪椅預計至少使用三年以上,創造的價值將會遠超成本。現在,研發團隊正在開發共享電動輪椅,后續還會加入遙控和智能跟隨等功能,給用戶帶來更智能化的服務。
麥肯錫報告顯示,退休后,大量家庭將從養老儲蓄階段轉入養老消費階段,對于交通出行、健康管理、醫療護理等服務需求將爆發性增長。
在醫養方面,CCRC模式近年來在國內興起。所謂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持續照料退休社區)是指,可為居民提供包括活力社區、獨立生活社區、協助生活社區、醫療照料社區的綜合性和持續性服務。目前中國保險公司參與的養老社區項目多為CCRC模式的綜合性社區。CCRC模式根據是否自建/自采養老社區資產可分為重資產模式和輕資產模式。
不過,無論是重資產或輕資產模式,客戶都需要累計繳納超百萬元的保費方能獲得入住資格,且入住后仍需按月繳納過萬甚至更高的租金和服務費。中金公司指出,美國CCRC運營商大多高杠桿負債經營,利息、租金支出和折舊攤銷費用較高,僅在入住率達到較高水平(90%或更高)時才可能盈利。
太保家園將 CCRC與AIP(在熟悉的環境中養老)模式相結合,同時融入符合亞洲人生活習慣的適老化設計。東吳證券認為,通過養老社區的高品質服務吸引中高凈值客群,構建財富、健康、養老的產品+服務“金三角”不失為一種有益嘗試。高品質服務供給和全國連鎖的規模效應是持續發展的護城河。
智慧養老展現行業動力
在銀發經濟領域還有很多可以去探索的商機。最近人工智能、服務機器人成為各方關注焦點,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康養產品的加速融合,將對傳統養老模式帶來巨大改進。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確提出,謀劃一批前瞻性、戰略性科技攻關項目,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在居家、社區、機構等養老場景集成應用。
《焦點訪談》介紹,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圍繞醫用光學、醫學影像、醫用電子等技術,已經研發了很多適用于養老場景的產品,部分已在市場上應用。
比如,睡眠監測儀已經在上海的養老機構投入使用,不但可以更加精準記錄老人在夜間的生命體征,對其睡眠情況進行監控,還可以實時上傳到系統,提醒護理人員對老人提供必要的服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馮文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國養老領域的科技企業呈現出按需分層、不斷補鏈的態勢,一般企業從三個角度進行布局:第一是“養老”基礎層面的衣食住行,第二是老年人生活中核心關切的醫康養護,第三是“享老”層面的文娛休閑。除這三個層次外,在第四層面的“老有所為”上,一些企業也開始進行探索。特別是衣食住行方面,讓老年人可以依靠科技產品提升自我能力進行更多“自助”行動,包括機械手臂、助聽器、智能預警聯動裝置等,科技企業大有可為。
在“數字中國”戰略背景下,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為銀發經濟注入動能,多家企業布局智慧養老行業,新產品不斷涌現。在2023年“上海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西安國際養老產業博覽會”等展會中,服務機器人、防走失科技服、自動翻身床、跌倒報警器等智能設備集中亮相。智能化養老產品通過人機交互、視覺感知、認知決策、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產品和場景之間的精準連接,其種類覆蓋安全保障、健康管理、生活護理、醫療康復等方面。
此外,工信部組織開展專項行動,對2577個老年人常用的網站和手機APP完成改造,優化升級了“長輩模式”、語音搜索、老年專區等特色的功能,并推動超過1.4億臺國產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適老化改造。
中銀國際表示,移動互聯網、數字化、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都在驅動智慧養老產業發展。政策帶動下,智慧養老行業需求有望兌現。
來源:財經網,原標題《《焦點訪談》關注銀發經濟 金色產業如何駛入快車道?》